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集团公司发展的三十年,它从一个行政性公司转变成为集团有限公司,产出从几个亿增长到几十个亿,在小型汽油机、人造板机械和工程机械的几个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有部领导的支持,每走一步都凝聚着公司和企业广大职工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以下就公司在起步阶段的一些工作和大家一起作些回顾。
一、走出计划经济的框框,立足林业、面向社会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公司的产供销只能在林业的圈子里循环的,不能越界,但由于林业市场的规模所限,企业的技术、效益等方面发展和提高的空间受一室的限制,而越界的发展往往得不到支持,甚至被看成是不务正业。但企业要发展,是谁也挡不住的,于是在一些产品名称上做文章,把通用产品冠以林业专用的名称,比如装载机在型号上加个“ M ”(木材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表示是木材专用的,小型履带拖拉机被叫做营林整地机,小卷扬机命名为采林绞盘机等等。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部领导的支持,在 1985 年的林业机械工作会议上由部主要负责同志宣传林业机械要立足林业,面向社会。这短短的八个字为企业解了禁,发展不用再蹑手蹑脚,名正言顺地走进了社会的大市场,溶入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企业的改造和投资上也得到了相应的支持。实践证明,在这八个字的指导下,林业需要的机械装备得到了更好的满足,同时企业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二、有重点地引进技术和技术改造
林业机械初期的产品大部分是测绘仿制的,多数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企业原来都是地方小厂,没有正规的工厂设计,装备水平很低,这种状况当然适应不了改革开放发展的形势。怎么办?不可能齐头并进,只能瞄着几个行业,抓住几个工厂有重点地引进技术和技术改造。通过技术转让、“ CKD ”、合资等各种方式引进了日本小松的装载机技术,西德毕松等工厂的成套刨花板技术(这一项是和机械工业部合作引进的),日本雅马哈的小汽油机技术。这些技术的引进缩短了我们和国外先进产品的差距,通过实习、观察等活动帮助我们了解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为日后自主研制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打了些基础。
技术改造由于资金的限制,不能全面开花,只能围绕引进的技术对几个工厂有重点的进行技术改造,事实上如果不改造也生产不出合格的引进的产品。江苏几个厂建立了低档次的试验研究基地,苏州、镇江厂增加了装备和试车面积,常州厂建了一条流水装配线,泰州厂增加了先进的有色铸造设备和产量数控机床,较为普遍地推广了二氧化碳保护焊。经过技术改造,这几家工厂上了个档次,初具了规模。
三、按干部四化的要求调整领导班子,实行厂长负责制
按照中央统一的部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公司对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经过调整,领导干部的四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能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领导干部平均年龄下降了不少,这就保持了领导班子相对而言稳定,增强了决策和工作的延续性,调整后的班子一般稳定了十年左右,个别同志至今仍带领职工战斗在第一线,把工厂办得很好。当然,也很自然地打破了干部的终身制。当时绝大多数老同志都很支持这项工作,到“点”的主动退下来,快到“点”的甘居二线,当调研员,协助新班子的工作,有的同志二话不说,接受了职务上的变动。再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公司业绩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这些忠于党的事业的老同志,应该永远向他们致以敬意。
随着领导班子的调整,实行了厂长负责制,保证了在改革开放中生产经营的集中统一和有力的指挥。
四、开展横向合作
面向社会后,社会对我们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我们没有那么多资金来投入扩大再生产。怎么办?从国外一些先进企业的经验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不能走大而全或小而全的路子,必须把零部件扩散出去,自己掌握设计,关键部件的生产和总装,用这个办法来扩大再生产。当时正好遇到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这么个机遇,发展和乡镇企业横向合作,实质是零部件扩散,常州和泰州等工厂搞得都很好,用少量的投资就成倍地扩大了产量。也有人有过不同的看法,那不是肥水流入了外人田了吗?事实证明,在少量增加或不增加厂房、设备、人员的条件下,我们既提高了产量、减少了投入、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而又带动了乡镇企业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创造了双赢的局面。绝大多数的横向合作一直保持到了现在,谁也离不开谁。
五、三个第一次的对外活动
1987 年第一次成套出口了一套年产一万吨的纤维板设备,出口到巴基斯坦,从设计、制造直到安装、调试、试生产合格,这是一项很好的锻炼,为出口开了个头。
1987 年在北京第一次举办林业机械国际展览会,有德、意、日、美、瑞典等国的林业机械和木工机械厂商参展,我们国内的厂家也参展了。
1986 年中国林业机械协会成立后第一次和日本木工机械协会签订了为期两年的技术交流协议,每年互访一次。
经过这三个第一次的对外活动,我们开始走进了世界,拓宽了视野,世界也开始了解我们,促进了相互间的合作。有了第一次,就有以后第二次、第三次……
六、下放部分工厂
下放工厂是国务院对机械工业体制改革的要求,因为在于解决条块分割、分散重复的问题;打破地区、部门界限,发展专业化生产,解决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这个重要举措也切合公司当时的实际状况,公司所属有十八个工厂,厂多,由于资金少,有的厂“先天不足”,有的厂“后天失调”,不可能个个都成气候,不整合的话,很难在自己的圈子里整合,必须打破界限,放到地方上去参加整合。于是先后下放了十三个工厂,形成了以后公司的“五·二·五”建制,即五个工厂,二个研究所和五个经销服务中心,数量上是少了,而力量上是强了,由此公司也就走上了企业化的道路。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上述工作有的做得还不完善,甚至有粗糙之处,很原始,但在当时改革开放的起步也不是很容易的,需要解放思想,敢于尝试,同时还要排除一些习惯势力的影响。这些起步是以后迈开大步所必需而不能逾越的。